西门子6ES7215-1AF40-0XB0现货供应
冗余终端总线
可以使用集成以太网接口或台式机网卡将客户机和服务器连接到终端总线。
建议针对冗余、容错终端总线使用含有两个单独环网的配置。在此情况下,通信是通过符合 IEC 62439-3 标准的并行冗余协议(PRP) 进行的。每个 PCS 7 站应连接到两个单独环网中的每个环网上两个工业以太网接口之一。
冗余连接的 PCS 7 站上的 SIMATIC NET SOFTNET?IE RNA 通信软件基于 RRP来管理通信过程。每个冗余连接的 PCS 7 站上都需要安装 SIMATIC NET SOFTNET-IE RNA通信软件。
连接不支持 PRP 的设备
通过 SCALANCE X204RNA,可以将zui多 2 个仅具有一个工业以太网接口的不支持 PRP 的设备(如 SICLOCKTC 400)、一个 WLAN 接入点或基础设施计算机(如 DNS、WINS、DHCP或文件服务器)集成到冗余、容错终端总线中。
SCALANCE X204RNA 的产品版本:
SCALANCE X204RNA
采用塑料外壳的路由器,带有 4 个电气端口,用于将zui多两个不支持 PRP 的端子设备连接至冗余网络SCALANCE X204RNA EEC
采用金属外壳的路由器,带有两个电气终端设备端口和两个光纤/电气组合端口,用于将zui多两个不支持 PRP的终端设备连接至冗余网络
安装 SCALANCE X-200RNA 时,通常在控制柜中连接各个站。
关于配置和附件(如电缆材料、接头连接器和收发器)的信息,请参见“通信"、“工业以太网"、“PCS 7 系统连接"部分。
有关这两个 SCALANCE X204RNA 产品型号的详细信息和技术规格,请参见产品目录 IK PI。
有关冗余 SIMATIC PCS 7 配置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手册《容错过程控制系统》。
后续转换
工厂的逆向更改或扩展极为常见。以下 SIMATIC PCS 7 OS 软件转换包支持冗余功能双向改造,以及从冗余 OS 单站至冗余OS 服务器的转换:
SIMATIC PCS 7 OS Software ConversionPack 2x Single Station toSingle Station Redundancy
用于将两个 OS 单站转换为 OS 冗余单站SIMATIC PCS 7 OS 软件转换包(2 个服务器转换为冗余服务器),用于将 2 个 OS服务器转换为冗余 OS服务器
SIMATIC PCS 7 OS 软件转换包(冗余单站转换为冗余服务器),用于将 2 个冗余 OS单站从冗余 OS 单站转换为冗余OS 服务器
快速创建新项目
在桌面中双击“TIA Portal V14"图标
启动软件,软件界面包括 Portal 视图和项目视图,两个界面中都可以新建项目。
在 Portal 视图中,单击“创建新项目",并输入项目名称,路径和作者等信息,点击“创建"即可生成新项目,如图 1所示。
图 1.创建新项目
之后用户需要切换到项目视图,即点击“项目视图",如图 2 所示,
图 2.切换到项目视图
硬件组态
用户创建 S7-1200 项目有两种办法:手动组态和在线上载。
一、手动组态
手动组态通常在已知所有产品的完整订货号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离线进行设备组态,组态过程中不需要设备在线。
1、添加PLC
S7-1200自动化系统需要对各硬件进行组态、参数配置和通信互连。项目中的组态要与实际系统一致,系统启动时CPU会自动监测软件的预设组态与系统的实际组态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会报错,此时CPU能否启动取决于启动设置。
下面介绍在项目视图中如何进行项目硬件组态。进入项目视图,在左侧的项目树中,单击“添加新设备",如图 3所示,随即弹出添加新设备对话框,如图 4 所示。在该对话框中选择与实际系统匹配的设备即可。
图 3.选择新设备
图 4.选择新设备
①选择“控制器";
②选择S7-1200 CPU的型号;
③选择CPU 的版本;
④设置设备名称;
⑤点击“确定"完成新设备添加。
在添加完成新设备后,与该新设备匹配的机架也会随之生成。所有通信模块都要配置在S7-1200 CPU左侧,而所有信号模块都要配置在CPU的右侧,在CPU本体上可以配置一个扩展板。配置方法如图 5 所示。在硬件配置过程中,TIA博途会自动检查模块的正确性。在硬件目录下选择模板后,则机架中允许配置该模块的槽位边框变为蓝色,不允许配置该模块的槽位边框无变化。如果需要更换已经组态的模块,可以直接选中该模块,在鼠标右键菜单中选择“更改设备类型"命令,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的模块。
图 5.硬件配置步骤
①单击打开设备视图;
②打开硬件目录;
③选择要配置的模板;
④拖拽到机架上相应的槽位;
⑤通信模块配置在 CPU 的左侧槽位;
⑥IO及工艺模板配置在 CPU的右侧槽位;
⑦信号板,通信板及电池板,则配置在 CPU 的本体上(仅能配置1个)。
S7-1200系列模块的连接特点是:
· 信号模板插于CPU上,多可以连接一个
·I/O模块连接在CPU右侧,CPU1214/1215/1217多允许连接8个,CPU1212多允许连接2个,CPU1211无法连接I/O模块
· 通信模块连接在CPU左侧,多可以连接3个
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一种典型应用,plc初是做为取代继电器线路、进行顺序控制为主而产生的,后来PLC厂家逐步增加了模拟量运算、PID功能以及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技术等功能,并随着网络化的需求增加了各种通信接口,伴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PLC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什么是PLC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Controller)是计算机家族中的一员,是为工业控制应用而设计制造的。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三稿。在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定义如下: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的简称混淆,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PLC的发展状况 世界上台PLC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希望能有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它能做到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电器控制系统及接线,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当时的设计要求是吸取继电器和计算机两者的优点:继电器控制系统体积大、可靠性低、接线复杂、不易更改、查找和排除故障困难,对生产工艺变化的适应性差,但简单易懂、价格便宜;计算机功能强大、灵活(可编程)、通用性好,但编程困难;采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问题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很快掌握使用。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 研制出台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 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地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到1971年,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冶金,造纸等工业。 70年代初期 仅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只是用来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通常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台PLC。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台PLC。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于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70年代中期 微处理器技术应用到PLC中,使PLC不仅具有逻辑控制功能,还增加了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80年代以后 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应用于PLC中,使PLC得到迅速发展。PLC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可靠性提高,功耗、体积减小,成本降低,编程和故障检测更加灵活方便,具有通信和联网、数据处理和图象显示等功能。 近年来PLC发展迅速 PLC集三电(电控、电仪、电传)为一体、性能价格比高、高可靠性的特点,已成为自动化工程的核心设备。PLC成为具备计算机功能的一种通用工业控制装置,其使用量高居首位。 PLC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技术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
我国PLC市场的三大流派 我国改革开放后,美国AB、GE、MODICON、TI,日本OMRON、三菱、富士,德国西门子等厂家的产品不断进入我国,并在各行各业的工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欧洲: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AEG及法国的TI公司 ·美国:A-B(Allen-Bradly)(其产品约占美国PLC市场50%的份额)、GE(GeneralElectric)、莫迪康(MODICON)公司、德州仪器(T1)公司、 歌德(Gould)公司、西屋公司 ·日本: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欧姆龙(OMRON)、 FUJI (日本主要发展中小型PLC,在世界小型PLC市场上,日本产品约占有70%的份额。在中国,OMRON产品的销量居首位。)
目前还有韩国、台湾等PLC产品;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系列化的国产PLC,其价格相对低廉,性价比较高。 1974年我国开始仿制美国的第二代PLC产品,但因元器件质量和技术问题等原因未能推广。直到1977年,我国才研制出台具有实用价值的PLC,并开始批量生产和应用于工业过程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