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6ES7332-5HF00-0AB0性能参数
NPN和PNP三极管的区别
NPN和PNP主要就是电流方向和电压正负不同,说得“"一点,就是“极性"问题。
NPN 是用B→E 的电流(IB)控制 C→E 的电流(IC),E极电位极低,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高,即 VC > VB >VE
PNP 是用E→B 的电流(IB)控制 E→C 的电流(IC),E极电位高,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极低,即 VC < VB <VE
总之 VB一般都是在中间,VC 和 VE 在两边,这跟通常的 BJT符号中的位置是一致的,你可以利用这个帮助你的形象思维和记忆。BJT的各极之间不是纯电阻,但电压方向和电流方向同样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电流从低电位处流行高电位的情况。如今流行的电路图画法,通常习惯“阳上阴下",也就是“正电源在上负电源在下"。
那NPN电路中,E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C 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
PNP电路则C 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E 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这也是为了满足上面的VC 和VE的关系。
一般的电路中,有了NPN的,你就可以按“上下对称交换"的方法得到 PNP的版本。无论何时,只要满足上面的6个“极性"关系(4个电流方向和2个电压不等式),BJT电路就可能正常工作。
当然,要保证正常工作,还必须保证这些电压、电流满足一些的定量条件,即所谓“工作点"条件。对于NPN电路: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控制IC(从电位更高的地方流进C极,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上的进水的漏斗)。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控制IC。如果所需的输出信号不是电流形式,而是电压形式,这时就在 C极加一个电阻 RC,把 IC 变成电压 IC*RC。但为满足 VC>VE, RC另一端不接地,而接正电源。纯粹从BJT本身角度,而不考虑输入信号从哪里来,共射组态和共基组态其实很相似,反正都是控制VBE,只一个“固定"VE,改变VB,一个固定VB,改变VE。对于共射组态,没有“固定参考点"了,可以理解为利用VBE随IC或IE变化较小的特性,使得不论输出电流IE怎么变化(当然也有个限度),VE基本上始终跟随VB变化(VE=VB-VBE),VB升高,VE也升高,VB降低,VE也降低,这就是电压跟随器的名称的由来。PNP电路跟NPN是对称的,例如: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控制IC(从C极流向电位更低的地方,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下的出水管)。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控制IC。……上面所有的VE的“固定"二字都加了引号。因为E点有时是串联负反馈的引入点,这时VE也是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是反馈信号,即由VB变化这个因造成的果。
NPN和PNP的区别:
1.如果输入一个高电平,而输出需要一个低电平时,择npn。
2.如果输入一个低电平,而输出需要一个低电平时,择pnp。
3.如果输入一个低电平,而输出需要一个高电平时,择npn。
4.如果输入一个高电平,而输出需要一个高电平时,择pnp。
npn基*电压,集电极与发射极短路。低电压,集电极与发射极开路。也就是不工作。
pnp基*电压.集电极与发射极开路,也就是不工作。如果基极加低电位,集电极与发射极短路。NPN和PNP三极管是两种工作电压的,通常NPN形管用在电源负极接地的电路中,而PNP管用在电源正极接地的电路中。NPN管是靠电子导电的,多数是用“硅"材料制成,而PNP管是靠空穴导电的,多数是用“锗"材料制成。简单说,发射极是发射电子或空穴的,集电极集合电子或空穴的,而基极则是控制电子或空穴流向集电极的数量,实现“以少控制多"的目的
西门子6AV2124-0JC01-0AX0
安装 HMI 设备
所需的工具和附件
| 2 号一字螺丝刀 | ||
| 安装夹 | Smart 700 IE V3 | 7 |
Smart 1000 IE V3 | 7 |
插入 HMI 设备
从前面将 HMI 设备插入到安装开孔中。
|
|
使用安装夹固定 HMI 设备
|
|
所需的工具和附件
开始连接 HMI 设备之前,请准备好以下工具和附件:
| 2 号一字螺丝刀 |
| 3 号十字螺丝刀 |
| 压线钳 |
| 电源端子 |
| 电流足够大的 24 V 直流电源。 请参见技术数据 |
在空间上分开的系统组件之间可产生电位差。这些电位差可导致数据电缆上出现高均衡电流,从而毁坏它们的接口。如果两端都采用了电缆屏蔽,并在不同的系统部件处接地,便会产生均衡电流。
当系统连接到不同的电源时,产生的电位差可能更明显。
等电位联结的常规要求
必须通过等电位联结消除电位差,以确保电气系统的相关组件在运行时不会出现故障。在安装等电位联结电路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当等电位联结导线的阻抗减小时,或者等电位联结导线的横截面积增加时,等电位联结的有效性将增加。
如果两个系统部件通过屏蔽数据电缆互连,并且其屏蔽层在两端都连接到接地/保护导体上,则额外敷设的等电位联结导线的阻抗不得超过屏蔽阻抗的10%。
等电位联结导线的横截面必须能够承受大均衡电流。使用横截面小为 16 mm² 的导线实现了两个机柜之间等电位联结的佳实践效果。
使用铜或镀锌钢材质的等电位联结导线。在等电位联结导线与接地/保护导线之间保持大面积接触,并防止被腐蚀。
使用合适的电缆夹将 HMI 设备数据电缆的屏蔽层平齐地夹紧在等电位导轨上。等电位导轨应十分靠近 HMI 设备。
平行敷设等电位联结导线和数据电缆,使其相互间隙距离小。
提示 等电位联结导线 电缆屏蔽层不适用于等电位联结。请始终使用的等电位联结导线。等电位联结导线的横截面不得小于 16 mm²。安装 MPI网络时,始终使用横截面适当的电缆。否则,可能会损坏或破坏接口模块。 |
步骤
|
|
连接电源
剥去电缆外皮
使用横截面积大为 1.5 mm2 的电源电缆。
|
|
步骤
注意 * 24 V 直流电源 若电源规格不正确,会损坏 HMI 设备。 使用适当安培数的 24 V 直流电源,请参见技术数据。 |
注意 安全电气隔离 只能使用符合 IEC 60364-4-41 或HD 384.04.41(VDE 0100,第 410 部分)的具有安全电气隔离的 24 VDC电源装置,例如,满足 PELV 标准的 24 VDC 电源装置。 电源电压必须在的电压范围之内。否则,HMI设备的故障将无法排除。 使用非隔离系统组态: 将 24V 电源输出端的 GND 24V接口进行等电位联结,以统一基准电位。期间,选择尽可能集中的连接点。 |
|
|
在plc实际应用过程中,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往往用户以为出问题出自PLC里,实际有90%都不是PLC的问题。而是由于用户不熟悉而造成的以为是故障、而其实不是故障的现象。用户的接线错误、编程错误、开关位置的错误、仪表故障、传感器故障等,都常常会使人误以为是PLC的错误。
当发现PLC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进行工作时,要对PLC和PLC周边的设备和环境进行诊断。
一、从PLC外部的情况来进行的故障诊断。
在PLC没有像期望的那样开始工作的时候,应该先从PLC的外部来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比较轻易地排除那些不是故障的误会。
所有的PLC在CPU模块、I/O模块或电源模块上都有LED指示灯。通常,红灯表示问题,绿灯表示OK。如果一个LED在闪烁,通常表示功能正在执行或者这个模块在等待什么。对LED灯状态的正确诠释可以节省你很多故障诊断的时间。在故障诊断之前,你应该把制造商的故障诊断指南看一遍并放在手边。
1. 如果PLC不能进入运行(RUN)模式,你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看看问题是在硬件还是软件:
(1)临时将终止循环指令放在你的用户程序的行。如果现在PLC可以进入运行模式了,表示问题在你的软件中;而不是PLC的硬件问题。(有些PLC需要你在进入运行模式之前,先清除所有的错误状态,原来的问题已经更正了)。
(2)将PLC的内存复位(注意!你要将PLC的内存的内容做一份拷贝,或者,你确信你愿意丢失内存中所有的程序、数据和组态)。如果PLC现在可以进入运行模式,问题就出在组态或者冲突使用的内存上。
2.如果在检测一个传感器时,你发现PLC不能从一个传感器得到信号,检查该传感器的输出是否正常,接线是否正确。如果传感器经检查没有问题,则更换一个同型号的输入模块,如果PLC能够识别该模块的改变,就表示输入模块故障了(或者你刚才传感器连线错误了),那么,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观察PLC输入模块的LED灯是否与传感器的状态变化一致:
(1) 如果输入LED没有动静,用万用表检查PLC输入模块的端子看看信号是否变化。如果没有,将传感器与PLC的连接断开,单独对传感器进行测试。看看外接电源是否正常,检查直流电源的极性是否接反。有些PLC是漏电流型(SINK)的,对应的传感器电路必须是正端子接到PLC的输入接点上,其它的DC输入模块是电流源型(SOURCE)的,则传感器电路要通过电源的地线接到输入接点上。
(2)如果LED状态是发生变化了,可能是你的程序有问题。在你的用户程序中的行加一条终止循环的指令,运行程序,观察输入映射表,如果该位现在改变了,问题就在你的程序,很可能是你的程序中有一条指令对输入映射表进行了改写,从而改变了它的值。
3.如果输入映射表依然不随着输入模块的LED的状态而改变,那么,可能是传感器电路有故障。传感器电路的电流能力可能不足以驱动输入状态,它可能足以改变LED的状态。检查输入触点有没有不正常的小的电压变化。
如果一个执行器看来无法得到PLC试图写给它的信号,观察输出模块的LED,确信它们是否随着PLC改变输出状态而一起改变:
(1)如果LED确实改变,用万用表检查输出模块的端子,是否提供了足以驱动外部电路的信号,也检查极性是否正确。如果是,则将执行器从PLC上断开,对执行器单独进行测试。(有些输出模块有保险丝,检查一下是否保险丝断了?)
(2) 如果LED 不变化,检查输出电路的电源,和它与输出模块的接线,(DC输出可以是源型或漏型的),如果接线正确,将执行器从PLC的输出模块断开,看看现在LED在不带执行器时是否改变。
更换一个同型号的输出模块,如果PLC可以改变仿真的输出状态,那么刚才的模块或接线就有问题。
二、PLC系统的硬件、组态和编程的故障分类和诊断方法。
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发现连接到传感器或执行机构都可以工作,那么你就可以应该检查PLC内部状态或PLC程序的问题了。
由于PLC是由人来进行安装、组态和编程的,可能会发生很多人为的使用过程中的错误。PLC制造商(如德维森)通常都提供了很多工具来找出这些错误。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致命错误
这些错误将导致PLC离开运行模式而进入故障模式(类似于硬件故障所导致的情形)。致命错误通常发生在PLC开机自检时或程序执行时的部件失败。有的编程和组态问题(如看门狗定时器超时,试图运行一个不存在的程序,等)也会导致致命错误。
当PLC进入故障模式时,它将故障LED打开,并将所有的输出关闭为OFF(或者冻结在它们的上一个状态),PLC也会在内存中保存一个故障代码,编程人员可以读取该故障代码确定故障的原因,解决问题后,清除故障状态,将PLC电源关掉再打开,重新进入运行模式。
现在的PLC通常都会保存对几个近的故障的详细描述,并允许编程人员编写在致命故障发生时可以运行的故障程序,我们在第九章曾经描述过故障进程,本章我们主要讨论如何找到和使用故障代码。
2. 非致命故障
非致命故障是PLC可以探测到,但不至于使PLC离开运行模式的故障。有些可探测的硬件问题,如内存的后备电池电压低,只导致非致命故障。非致命故障也可以由组态和编程错误引起,如一个定时中断程序的执行被一个更高优先级的程序的运行而延迟,或者一个算术操作产生了一个太大以致无法存入指定目标内存的数,等等。
非致命故障导致PLC设定相关的状态位或者将相关的错误代码写到内存中。当结果太大或太小以致无法保存时,数据字处理指令将把内存中的算术标志位设置为1。用户程序应当检查这些状态位或代码,并作出响应,因为PLC将像没有错误发生一样继续执行程序,有些非致命错误状态位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讨论过,本章我们将讨论一些。
3. 编程或组态逻辑错误
这些错误是PLC不能自动检查出来的,但可以用程序中的故障检测指令或者编程单元的程序监视功能来检查。
逻辑错误的例子包括一个用户将一位设为OFF而不是ON,两段用户程序试图控制同一个输出,或者结构化编程旁路了一段需要的程序等等。
早期的PLC设计为不允许逻辑错误,如两个横档控制一个输出,或者跳转指令向程序前面进行跳转,等,但用户需要更大的灵活性,这些安全措施都取消了。有些编程单元在编程人员写出上述具有潜在错误的逻辑语句时,会提供警示信息,但编程者可以忽略它们。
编程语言都包括简单的调试工具:提前终止扫描循环的指令,这样程序可以一段一段来检查;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错误,使PLC在某些情况下立即停止;以及其它特别为调试程序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指令。标准指令比如,计数器,可以临时插入程序中,记录事件发生的次数。编程软件也包括调试工具,如在用户程序执行时,监视和改变数据内存,强迫I/O映射位开或者关,以观察程序如何响应;记录某个特别位或特别字的短时间的变化,用历史趋势图显示这些变化;当某个特别位在使用时,生成一个程序中所有地方的交叉参考清单;还有搜索工具,可以找到程序中某个特别地址或指令在程序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