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选择两个字节的PLC输入映象寄存器IB0和IB1作为外部数据输入端,利用三个BCD码拨盘将外部数据分别置入IB0、IB1两个字节中。每个BCD码拨盘需用四位PLC输入点,如个位BCD码8421端分别接至PLC的I0.3、I0.2、I0.1、I0.0输入接点,分配PLC的输入接点IB0的低4位为BCD码的个位数、高4位为BCD码的十位数、IB1的低4位为BCD码的百位数、高4位为无效位。利用传送指令分别将个、十、百位数送入三个内部标志寄存器(或内部变量寄存器)保存,并将送入的十位、百位数分别乘以权10和权100,后将处理好的个位、十位、百位数相加,运算结果作为加热器的加热时间常数,PLC在用户程序初始化时,将其送入加热时间定时器中,对加热器加热时间进行实时控制,PLC在每次运行开始初始化程序中读取BCD码拨盘数据。这样采用改变外部拨盘的数据。即可以灵活地改变加热时间。
后,在图2程序流程中,介绍了外部数据输入处理过程的基本思路。
1.2用户处理程序
用户程序由主程序和初始化子程序组成,根据特殊标志位SMO.1在程序扫描时给出的脉冲信号,调用初始化子程序,实现BCD码的数据输入。这样,在其后的扫描周期中不再会调用该程序,这减少了扫描时间且程序更结构化。用户程序说明:(1)程序段一实现子程序调用功能;(2)段二和段三实现加热器加热控制功能,输出继电器Q0.0由I1.4置位、定时器T37或I1.5复位,定时器T37的计时常数由内部标志寄存器MW8置入;(3)段5—段9为BCD码数据输入、处理子程序。段六、七分别将个位、十位、百位送MW2、6和VW2保存。段八实现十位乘10,百位乘100,运算结果分别送入VD4和VD8功能,并且将个位、十位、百位数求和运算结果送入MW8作为加热器加热时间。(4)段九为子程序返回。PLCS7-200梯形图程序如图3所示。
图3(a)主程序
图3(b) 子程序
2设计关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设计技巧:是用BCD码拨盘,把加热器的加热时间值置成BCD码数,并用PLC的数据传送指令读入输入映象寄存器,进行运算后,作为控制加热定时器的预置值,从而达到实时控制。
注意事项:是应特别熟悉PLC物理寄存器内部结构,以便正确地确定BCD码数据输入位与PLC输入接点的关系,使之与定时器的时间常数相对应。本参考程序在PLC由STOP状态进入RUN状态时读入外部数据,故只能在STOP状态修改BCD拨盘数据。若需在程序运行其间更改数据时,只要将子程序调用条件稍加改动即可。
3 结束语
随着PLC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利用外部装置输入、修改控制数据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多,PLC应用技术和技巧应迅速普及,以不断提高工业控制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以上,我们探讨的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外部数据输入方法,可供专门从事PLC应用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对于由伺服电机带动的旋转物体进行位置控制,通常采用套轴式的电磁旋转变压器加复杂的处理电路来实现角度的编码,再由角度编码进行位置的闭环控制。上述的位置控制多用于测角精度要求高的场合中,设备构成复杂、成本较高。在某些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较为简单的位置定位。比如在一个由伺服电机带动的机械机构需要在360°的旋转范围内进行4个或多个档位的定位,实际应用中像建筑行业中控制阀门的大小来对给水量、水泥量、沙石量进行控制或jungong工程控制,这样的定位控制精度要求不高,采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位置控制显然不够经济,成本过高。
PLC(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在工业控制中应用广泛。其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友好的编程环境以及辅以触摸式人机界面,使得各种工业控制更方便直观、经济可靠。这里主要阐述了基于S7-200PLC实现位置控制方法。
1 系统硬件设计
该系统是以PLC控制器为核心的位置控制系统,包含伺服电机、光电编码器、操作及显示屏、上位计算机、伺服电机控制电路和状态返回电路。其硬件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框图
1.1 S7-200 PLC
该系统设计核心部件采用西门子S7-200系列的PLC,该系列PLC功能丰富,具有多种功能模块,可方便通过人机界面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监视其状态,高版本的PLC主机拥有2个通讯端口,在使用人机界面对设备进行操作的还可通过RS-485接口和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及状态管理,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监视。该系统使用S7-200PLC的一个重要的功能:高速可逆计数。光电编码器和伺服电机同轴连接,伺服电机旋转带动光电编码器产生连续的脉冲串,PLC通过输入点读取光电编码器产生的脉冲,实现高速可逆计数。例如设置高、中、低3个给水量档位并进行控制。在调试阶段应先驱动伺服电机进行3个给水量的位置标定,也就是说,高、中、低3个档位分别对应唯一的脉冲数。应该注意的是,由于采用的是增量式光电编码器,也就是说,当编码器掉电后并不能将当前的脉冲数保存。在旋转机构上还要设置2个限位开关,一来保护机械结构;二来把逆向的限位开关的位置定为零位,这样相对于这个零位的高、中、低3个给水档位从光电编码器读到的脉冲数即为这3个档位的位置。这3个位置可通过PLC编程对其控制。图2给出S7-200PLC高速可逆计数器的时序图。
图2 S7 -200 PLC告诉计数器时序图
1.2 光电编码器
光电编码器,是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的传感器。这是目前应用多的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是由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光栅盘是在一定直径的圆板上等分地开通若干个长方形孔。由于光电码盘与电动机同轴,电动机旋转时,光栅盘与电动机同速旋转,经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组成的检测装置检测输出若干脉冲信号,为判断旋转方向,码盘还可提供相位相差90°的两路脉冲信号。图3为在实际项目中采用光电编码器的时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光电编码器的相位判断角度为90°±45°;图中标识的CW(顺时针)和CCW(逆时针)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在PLC程序中自行定义。图4为在实际项目中采用光电编码器的内部电路和外部引线图。
2 系统软件设计
2.1 设计要点
该系统软件设计的重点为:1)准确配置高速计数器;2)位置控制器的允差设计,允差的选择应尽量小以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在满足系统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允差的设计上还需要考虑于机械结构定位的分辨率,以免设置值过小机械结构控制不到位而引起驱动电机反复转动调节,往往需要现场标定;3)初始位置的jingque标定,需要注意的是初次标定各档位位置时应使用手动控制方式,并且要将机械限位开关状态接入PLC。由于采用增量式光电编码器,计数器当前值要存在PLC的掉电可保存寄存器MDl4中。
2.2 程序设计
在程序中需要将高速计数器配置为A/B相正交输入,4倍计数速率,增计数,并使能高速计数器,将标定好的各档位位置填入相应的地址中,并且设置允差为两个脉冲,也就是说各档位的脉冲数加减2即为相应的到位。伺服系统传动装置的间隙是多样性的,并且对伺服控制的性能有影响,设置允差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伺服传动间隙引起的系统不稳定,从而准确定位。位置定位程序的流程如图5所示。 在程序设计时除顺、逆限位和顺转、逆转的互锁程序外,重点在于如何用PLC实现多点重复定位。主要设计程序如下:
图3 光电编码时序图
图4 光电码盘的内部电路和外部引线
3 工程应用情况
这种设计方法被利用在某军用雷达工程的衰减器控制的4位置定位系统中,系统要求驱动机械部件在0°~360°内的4个位置往返定位,定位精度要求O.1°。在具体的设计中驱动电机选用型号为55TYD02的交流电机,编码机构选用型号为OMRONE6B2的相对式光电码盘。位置的行程范围360°对应于8 400个脉冲,则使用S7-200PLC高速计数器读入的位置分辨率为360°/8400=0.043°;根据机械结构实际标定位置允差值设置为2个脉冲,此定位系统的控制精度可达到0.86°,满足系统定位精度0.1°的要求,电机正向或反向运转一次到位,快速准确。
4 结束语
PLC适用于比较恶劣的工业环境,通过其通讯口和上位计算机实现通讯,可以使操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实现远程控制;光电编码器构造原理简单,机械寿命可达几万小时以上,抗干扰能力强。由两者为核心构成的硬件电路实现位置控制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设置点重复定位的机械旋转控制设备,完全满足一般的工业控制要求。这种设计原理清晰、硬件需求明确、易于实现、调试维护方便,具有很好实用和适用性。上述的位置控制方法已经应用于某军用雷达工程的衰减器控制中,其控制精度可达到0.86°,满足系统定位精度0.1°的要求,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效果良好。
对于由伺服电机带动的旋转物体进行位置控制,通常采用套轴式的电磁旋转变压器加复杂的处理电路来实现角度的编码,再由角度编码进行位置的闭环控制。上述的位置控制多用于测角精度要求高的场合中,设备构成复杂、成本较高。在某些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较为简单的位置定位。比如在一个由伺服电机带动的机械机构需要在360°的旋转范围内进行4个或多个档位的定位,实际应用中像建筑行业中控制阀门的大小来对给水量、水泥量、沙石量进行控制或jungong工程控制,这样的定位控制精度要求不高,采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位置控制显然不够经济,成本过高。
1 系统硬件设计
图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框图
1.1 S7-200 PLC
图2 S7 -200 PLC告诉计数器时序图
1.2 光电编码器
2 系统软件设计
2.1 设计要点
3、数据同步时间分析
在PLC软冗余系统中,要使主系统发生故障时,备系统接替主系统继续工作,则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主控制器必须把需要同步的数据发送给备控制器,从而当故障发生时能够实现无扰切换。
数据同步时间是指系统正常运行时,主站将同步数据发送至备站所需时间。西门子软冗余系统的数据同步是根据数据量的大小通过定时中断方式分多次进行,单次同步的数据量相同。主CPU在同步开始时将所有需要同步的数据保存起来,每次发送相同长度的数据块到备CPU。备CPU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块就将其分配到对应的地址空间中去。这种方式将时间平均分配到了各个执行周期,避免了单次发送所有数据消耗过多时间。这也导致了备站得到的数据将滞后手主站。
通过分析可知,数据同步时间为
(11)
其中,LD为同步数据量。它为PLC输出过程映像区、位地址区所有冗余数据块、定时器和计数器的背景数据块和非冗余数据块长度之和。N为1次数据传送量,与数据同步方式有关。如Profibus总线方式可在1.5Mbit/s传输速率下。每60 ms传送240个字节数据。而西门子PLC自带的MPI方式只能在187.5Kbit/s传输速率下,每152 ms传送76个字节数据。行为传送1次数据程序执行周期数,即
(12)
式中td为传送1次数据的时间,与数据同步方式有关;Tob35为定时中断间隔时间。
为减小数据同步时间,应尽量减少同步数据量LD,选择较快的数据同步方式以增加1次数据传送量N和减少传送1次数据时间td。典型的中等规模PLC控制系统,数据同步时间可能超过ls。
4、结论
PLC软冗余系统出现特定故障时,系统通过软件冗余主备切换机制,使备站在经过主备切换时间后接替主站保持系统继续T作,避免系统停止运行。主备切换完成后,备用系统以后一次完整的同步数据作为基础执行控制任务。PLC软冗余系统主备切换的功能,达到了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于主备切换时间较长,在主备切换过程中系统暂时失去了控制功能,故不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控制场合。PLC软冗余系统比较适合应用于实时性要求较低的过程控制应用场合。